<!--go-->
其实,这种鼓吹的逻辑,很简单,
即,人吃饭,是因为饿。
而不是喜爱粮食,喜爱到有多少吃多少。
理论上能养活多少人口,只取决于粮食总产量、人口总数、以及人均之后的粮食占有量。
当然,人均,这俩字,有点神奇。
但,至于说,怎么才能让人都能保证饿不死、吃饱,或者说人均有意义,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理论上,只要人均每年能有500斤粮食,那么谓之《礼记》中的小康,大抵是没问题的。
换言之。
大顺现在往少了说,3亿人口。
理论上,只要年产1500亿斤粮食,在物质基础层面上,已经可以达到《礼记》中构想的小康的状态——毕竟,礼记这玩意儿,是汉代编造的,按照汉代的生产力水平构想的美好未来,基本原始意义就是人吃饱、偶尔有肉吃的水准。
在此基础上,刘玉鼓吹的基石是什么?
即,大顺只要保证能够年产1500亿斤粮食的农业人口,那么理论上,剩下的人是从事农业、还是从事工商业,基本就没啥区别了。
而按照此时农业劳动的极限来计算,保证1500亿斤粮食,理论上,非农业人口是完全可以超越农业人口的。
理论上,如果不考虑天灾、不考虑水旱,按照亩产120斤的大顺加上华北两年三熟、江南一年两熟的理论平均亩产,12亿亩土地基本是可以保证这个产量的。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退出阅读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zongcai666.com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