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啥?
然后很快她就反应过来,这就是小五和她说的他家师父为安城专门写的那戏!就是他全家人都期待了已久的那戏!
那戏明天要开演了!
一想到这里,金琳一个激灵,转身挤了人群,飞快地往家里跑,一如不在安城其他角落样刚听完小童念完这则海报消息飞奔回家的年女。
八月初一很快就到了。
晋江文学城的这好戏也终于要开唱了。
第77章 话剧开演&气氛调节组……
安城的经济在以肉眼见的速度发展着, 与此时,安城的娱乐事业也一样在蓬勃发展,首先赌坊和院就都开起来了, 而这其中发展得最好的当然就要数晋江文学城了。
虽然秦门作为领袖人物单方面宣布要闭关写剧本——
因为他以前只写过小说, 没有写过剧本,虽然脑海里有一个故事,秦门也不是没见过电视剧电影的剧本长什样,但真的要把脑袋里的小说改成剧本,依旧是个很困难的事情。
剧本这个东西不是有一个故事就搞定的,你要有人物有对话, 要减里面不必要的什“他看着她心里想”和“她的眼神充满着柔光”这些虚的东西,取而代之的夸大加大人物的动作, 还要考虑到背景布置的成本费和实施性, 不随便搞个“上面是天堂面是地狱”的高难度景……
一桩桩一件件的, 总之他作为天然的编剧兼导演……还要兼道具师、服装师、音响师和演员本身等,需要精分去考虑的事情还有很多也很复杂,他不得不全身心投入到这一件事情上,不再过问晋江文学城现在在倒腾的联欢会, 也不再过问安城有关舆论方面的其他事情。
但他不做,他的徒弟小五早已被他培养成一个色的经纪人,如是青于蓝胜于蓝。小五大权在握, 做起事情来又快效率又高。
首先就是管理一群艺人的事情。
作为一个经纪人, 秉持着“要榨干手底的艺人最后一点力气”的经纪人“优良传统”, 小五在秦门当初管理联欢会上对这群登台演员的要求,不仅要求他每次表演不现重大失误并且一定要提前排练,还要求他每天的表演必须要有改进,就是说, 每一天的表演和昨天的比起来要不一样!
一群演员直摇头说己做不到,但如掌权的是小五,他效仿家师父那“一根大棒加一块糖”的做法,一边说着晋江文学城如的难处,表示如果他不对节目做改变,晋江文学城的联欢会就会没人看,观众会被其他看到商机也这搞的商人给抢走,他一群人就得喝西北风,一边又强行给己的师兄连带着伙伴鸡汤:
“依师兄的本事,这件事必定小事一桩!”
“许叔被我师父一眼选中,其本事必定过人,勿要谦虚!”
“师父当时特地问知府要的是邻城最好的舞队,娘子被推举到此地,见其本领!”
“……”
如此这般一一分说,一群人硬着头皮开始每天己动手改节目了。
不得不说,古代人和现代人的差别就只差在知识储备上,智商方面都差不多,如秦门把己在现代学的皮毛知识一股
脑倒给了他,一群人完全没有秦门想象中的属于古代人的墨守成规,一个个改节目改得幅度很大。
二徒弟三徒弟这对相声组合先玩了一把双人COS女装大佬,一胖一瘦穿着女家的装束站在台上说相声,看呆了台的观众。
而直到此刻,他也总算是让观众知道小品里那个被他当做“女神”、“天仙”的其实是个女扮男装了,搞得全城的百姓都跑过来看稀奇,然后又被站在二徒弟身边那个胖成球的三徒弟的女装装扮闪瞎了双眼、恶心坏了肠胃,那几天全城的早餐摊位销量滑得严重。
架不住观众的强烈呼吁,二徒弟三徒弟恶搞了三天后,这身装扮终于被他的经纪人兼师弟的小五给扒了来,二徒弟三徒弟合计了一,重新己弄了个群相声,把一门心思画画的大师兄拉了过来,一起说了个新的相声,得到了观众的一致好评。
许威则参考了一安城当地的民间小调,还是用安城民间小调的歌词,但是改了个编曲——
要不是秦门在闭关之前引导整个安城认定了许威的歌曲审美是官方认的,只夸不骂的,小五很怀疑听着改编歌曲的安城百姓是不是要把吃剩来的花生壳和瓜子皮给扔上来!
这是在亵渎祖先亵渎神灵啊!
至于舞蹈团队则干脆要来了许威之前唱的一首歌颂祖国山水的歌曲,硬是忍着那种难听编了个舞蹈,也是很不容易了。
如此这般的变动,不仅让整个负责联欢会的团队都动了起来,也让原本已经要腻味晋江文学城联欢会转而投向其他娱乐活动的安城百姓又重新聚拢了过来。
一直凄凉冷落的菜市瞬间有了现代市中心的模样。
每天早晨联欢会开着,小摊贩叫卖着茶水零嘴,百姓都聚集在那里,等联欢会结束了,街上开铺子的商人就打开铺子门吆喝着做生意了,卖胭脂水粉卖糕点点心卖衣裳配饰和头饰,好不热闹。
小五也趁此机会,把到了安城就因为当地没什大商人以至于没卖去的联欢会赞助权给卖了去——
冠名权他晋江文学城要了,但每个节目以搞个赞助商呀!
效仿当初家师父在说书故事里面穿插酒楼广告的做法,直接给每个节目的赞助费明码标价,多价以让演员在里面加入赞助商的名字,什价又以让舞台上摆上赞助商的东西,甚至什价以让赞助商现在他的这块场地里,在观众中间叫卖己的东西,看得其他小伙伴和几个师兄一愣一愣的。
又因为联欢会一天就有一场,小五直接按场次来卖,如安城多的是各地商人,谁都想把市场份额给占满,联欢会影响力有多大他都知道,当然是争着给小五送钱,没几天,小五就把之前在安城花掉的那些钱全给赚了回来,又过了几天,连建立晋江文学城分社的本钱,小五也给还没抵达安城的建立分社的团队给凑齐了。
等都城派来支援大部队建立晋江文学城分社的队伍一到,小五把银子和及时买回来的店铺、民居租契一交,才喘匀了气的都城团队翻了个白眼,又开始张罗着在安城招人了,按照越山的规格办着报纸、找着说书人、规划着安城的旅游路线,还应小五的要求,艺人部除了招说书人之外,还试招演员和歌手。
因为联欢会的存在,晋江文学城在安城的名声比其他外地来的商人要更让当地人信服,这边一开说要招人,无数急需有个工作养家糊的安城劳力就冲上来挑挑拣拣,只要是己符合条件的就立刻去应聘,气氛之热闹、报名人数之多超了所有晋江人的想象。
不得已,只按照都城的方式开了个招聘会搞了个无领导小组面试,这次把人凑齐,把分社建了起来。
而此时,闭关的秦门也终于拿着己改了好几遍还请知府好友和将军的幕僚过目的剧本了关。
……
……
秦门这戏的名字叫《龙伏山大战》,顾名思义,主线剧情讲的就是这场大战,秦门参考了一前世己记忆中的古代剧本,特地往里面添加了神鬩之类的角色,每一场大战又分了很多小的战役,整个剧本很长,内容就是在每个小战役里,作为反方的前朝余孽弄什坏东西,又是危害百姓又是各种恶心,然后作为正义之师的朝廷一军又是怎应对的,神仙是怎偏心朝廷的……
总之就是把前朝余孽写得无恶不作,把朝廷的军队搞得跟天兵天将一个待遇。
等秦门写完,他发现这个剧情的节奏其实和现代的大型玄幻电视剧《封神榜》相近了!
只是双方用的史实不是一个,所以写来的故事也不一样而已。
既然规模和《封神榜》差不多,里面需要的演员和舞台布置、配乐当然也规模宏大,光用晋江现在联欢会上的演员还不够,幸亏小五有先见之明招了一波,这才堪堪足够,而原本打算就演一场的剧也因为剧本太长,不得不分成十场演——
相当于一个有十集的连续剧。
而为了排练这特别的剧,联欢会不得不暂停,整个舞台被木匠用木板和布给遮了起来,里面则根据秦门的要求和大徒弟提供的图纸进行各种改造。
定做服装、编写配乐、演员背台词做动作、准备演员需要的刀枪棍棒的道具和音响师需要的各种乐器音效……
等这些繁琐的事情都结束了,一来要安排新招来的安城员工去宣传这个新剧勾得百姓心痒痒,二来还要排练整个剧,让演员早点熟悉整个剧本和舞台,紧赶慢赶的,倒腾了半个多月才算弄得差不多。
秦门也知道,娱乐圈这种地方,曝光率是很重要的,如果长时间不现,百姓就会淡忘这些明星和晋江文学城,他之前做的一切就白费了!
所以整部剧堪堪用,他就定了八月初一开演这部十集的“电视剧”,还挂了大徒弟设计的海报,为了怕这部剧太过独特、百姓消化不了,秦门还特地安排了十几个人组成了“气氛调节组”,专门坐在舞台最前面的位置上,负责调节现场的气氛。
小五一开始不懂家师父这是要干什,等到八月初一,安城大半的百姓都聚集到了菜市,期待着《龙伏山大战》的开演。
等到约定的时辰一到,一直遮住舞台的幕布被一把扯了来,露了全貌。
舞台上,零散着摆了几个摊位,角落里是两个木匠做的缩小版的民居,衣衫褴褛的演员弯着背弓着身走来走去,安城的百姓看到这一幕,立刻就想起了安城当初在前任知府统治时大家凄惨的生活。
而事实上,舞台上所演的这一幕也就是安城当时的情景。
三三两两饰演安城百姓的演员来回走动,场面着实凄凉。
此时,穿着小吏衣服的演员走了来,他掀翻了摊位,又是拉住了里面一个小娘子的手各种调戏,又是抢了所有摊位的东西和百姓屋子里的粮食,他高喊着是奉知府大人的命令前来收税,还说这个小娘子知府大人看上了要纳为第十八房小妾,等这群人得意洋洋地离开,台上原本就衣衫褴褛的百姓更颓废了。
此时,二胡的配乐响起,扮演娘子老父亲的演员直起身痛斥安城这位知府做的种种恶行。
他说知府强抢民女、害得全城的闺女都不敢露真容,他又说知府搜刮了全城的金银财宝,家家连买包子的钱都没有,他还说知府把粮食给收了、把田里的菜也给踩坏了,害得安城百姓十不存一,每一家家里都停着棺材和尸体。
台的安城百姓听得一愣一愣的,前任知府虽然做了不对不起他的事情,强抢民女的事情他没做,都是他的亲戚或者衙门的小吏做的,还有给他粮食来着……
这戏里演得不对啊!
还没等他反应过来,另一个书生扮相的又直起身来说话了。
他说安城知府不让他这群读书人考科举,烧了他的书不说,还不允许他念书,城中的私塾因此开不去了,通往都城考科举的路也被堵住了,好多反对他的窗都被打断了手,他真恨老天不开眼,怎让这样的人当了知府!
台的安城百姓听了更觉得不对了,烧书关私塾断人手脚这些事知府大人没做啊,这演员的台词说错了吧?!
然而不等他声纠正,就听他的前方,一群人大喊:
“好!”
“演得好!”
“狗官不得好死!”
“太像了!咱过得不就是这种日子吗!”
他说得动情,眼眶红红的,仿佛深有感触,搞得看到这一幕的其他百姓都懵逼了,难道前任知府真做过这种事情,是他忘记了?或者是没看见?
台上的人演得动情,前两排百姓骂得也动情,骂完了还不忘转头和后面的人说这些演员演得真好,把当年的情况全演来了——
“你说是不是?”
是不是?
被问到的百姓眨眨眼,先是试探性点点头,看得前面的百姓满意的眼神,头点得更欢了,附和着也骂了前任知府几声。
剧情一边往前推进,前面的百姓时不时就喊几句转过身看着后面被剧情给愣住的百姓,后面的百姓连忙也跟着喊了几句,然后很然的也转过头看向更后面百姓……
等第一幕讲述前任知府对安城多坏的剧情结束,台所有百姓已经全都沉浸在剧情之中,被前两排的观众带得,认为是己的记忆了问题——